“奇萊北壁下屏風山”是納入口袋的行程,但一直都沒有付出行動。某次在加里山山頂,山友們提到想走奇萊北壁下屏風山,談呀談的…莫名組成一 團“加里山之友”「奇萊北壁下屏風山」行程。
奇萊北壁下屏風山需二地接駁,在為接駁車傷腦筋之時,徐哥提議可以從鐵線吊橋轉古關原,沿合歡舊古道上石門山,走個「奇萊北壁下屏風出石門山」行程,如此就可以解決接駁車問題。
“奇萊北壁下屏風山”是納入口袋的行程,但一直都沒有付出行動。某次在加里山山頂,山友們提到想走奇萊北壁下屏風山,談呀談的…莫名組成一 團“加里山之友”「奇萊北壁下屏風山」行程。
奇萊北壁下屏風山需二地接駁,在為接駁車傷腦筋之時,徐哥提議可以從鐵線吊橋轉古關原,沿合歡舊古道上石門山,走個「奇萊北壁下屏風出石門山」行程,如此就可以解決接駁車問題。
9/30日 東陽山前三叉營地→東陽山→西勢山→東陽山→大安溪底營地【宿】
今天要拜訪山岳界稱為最難攀登的「東邪西毒(東陽山、西勢山)」,這二座山位於苗栗縣泰安鄉山域境內,大安溪源最深處。早期造訪可選擇由230林道進入或溯大安溪進入,不論採那條路線都是非常艱辛困難,鮮少人拜訪,而被稱為「東邪西毒」。
多年前從山友哪兒知道,苗栗縣泰安鄉山境內有「東陽山、西勢山(東邪西毒)」這二座山。東陽山、西勢山位於大安溪上游,早期記錄,若想探訪這二座山,必需溯行大安溪流,克服重重困難地形,唯有選擇冬季枯水期時進入,則是枯水期限定版的行程。
曾在二年前規劃探訪,但始終不得成行。知今年228連假,登山前輩風大為尋探台灣最高的巨樹「倚天劍」,嚐試由觀霧佳仁山進入,循著稜線陡降大安溪谷,再爬升探東陽山、西勢山,成功的闢出一條訪「倚天劍」、「東邪西毒」之路。
2019年從馬崙山登山口下十文溪,沿基隆山西北稜登基隆山,完成谷關~基隆山西北稜線,歸來後告訴自己,基隆山西北稜困難度及危險度破表,體驗其驚險,來過一次就好。然而對基隆山西南稜路線,心裡還是有動念,若有機會仍想嚐試從西南稜登基隆山。
只是基隆山西南稜登山口位於裡冷林道37.4K處,而車輛只能開到林道6K行車終點,其後必須踢30幾公里的林道路,想到這遙遠又漫長的林道路程,拜訪的熱忱度著然遞減。
南橫公路(台20線)從2009年遭受「莫拉克颱風」豪雨重創,因而封閉,歷經13年的修復,終於在2022年5月1日全線開放車輛通行,同時也開放南橫三星登山活動。沈寂已久的南橫三星,得南橫公路的開放,登訪山客更加熱絡。
早有聞中央山脈南二段向陽山至關山嶺山間有魔保來山、溪頭山山嶺,近期受惠於南橫公路全線開放,造訪這兩座山的登山客逐漸增多,山徑路跡更顯明確。溪頭山~看山友分享壯麗的山容景色,心中也將這兩座山放入口袋名單裡,希望有機會造訪。
六順山,位於南投縣與花蓮縣之間,中央山脈主稜南半段最北邊第一座超過3000公尺的山峰,北邊約3公里處有著名的高山湖泊七彩湖,視野廣闊,為該區域著名百岳。往昔一般山友想探訪六順山、七彩湖,可從東側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林道進入,往返約5天;或是西側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丹大林道進入,往返約4天。
台16線終點合流坪通往丹大林道的孫海橋(丹大吊橋),因颱風侵襲斷毀,想進入丹大林道,必須涉溪橫渡丹大溪流後接丹大林道,又因受季節限定,只能於溪水位較低的冬季通過。
高雄境區有條稜脊縱走路線,號稱有「南部五寮尖」的 “旗靈縱走”。這條縱走是從高雄旗山區的旗尾山至美濃區的靈山段稜脈,全長6.5公里,沿途山徑上下起伏,幾乎是走在海拔400公尺以下之間,其有陡險的裸岩瘦稜地形,稜線居高臨下,可欣賞旗山區、美濃區的房舍田野風光,交通便利、展望極佳,是南部熱門的縱走路線。
山柑登山隊會員年度活動排定「旗靈縱走」行程,這條路線不曾走過,想體驗一下素有“南部五寮尖”之稱的旗靈縱走。旗靈縱走不論是從旗山端起登,或是美濃端起登,皆需要安排接駁車,此行有租遊覽車,接駁就不成問題了!
探訪雲豹的故鄉~舊好茶部落。舊好茶魯凱族名為「古茶布安」,相傳600年前在雲豹帶領下,好茶祖先們找到這塊美麗的土地,因此又稱為「雲豹的故鄉」。日治時期與平地接觸不多,是一個自給自足的部落社會,民國40、50年最盛時期人口約800~900人,約400多戶。因人口外移,1978年政府將部落遷至新好茶,之後又因風災關係遷至禮納里,但舊好茶依然存在,至今仍保有幾棟完整的石板屋。
舊好茶部落,原想利用228連假探訪,但因228連假造訪人數過盛,石板屋住宿有問題,只能將行程延後到3/11-12日。這次成員都是自行開車共乘前往,3/11日大夥約定中午12時在夏瑪旅客中心集合,利用早上時間,走訪屏東市「勝利星村-創意生活園區」。
2/28日 志摩山→志摩山西峰(小曼山)→溪溝營地(小胖池)→拾丸山→小雪山旅遊資訊站
志摩山山頂有幾塊平坦地,正好容得下我們5頂帳。昨天紮駐志摩山是明智的選擇,若是硬推到小胖池營地,志摩山西峰勢必要放棄。
原計劃由26K上中雪山,因26K營地無水,往前推至28.2K營地,營地變動,行程也有了變動,改走28K中雪山替代路線,由28.5K上主稜鞍部岔路。
選擇走中雪山替代路線,水也是一大問題,必須從28.5K溪谷背二天的用水。話說︰雪山西稜逆走一次,不知其苦,還可以理解,但從28K逆走陡升至主稜鞍部岔路,我還能走三次…不知是笨?還是傻的無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