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訪雲豹的故鄉~舊好茶部落。舊好茶魯凱族名為「古茶布安」,相傳600年前在雲豹帶領下,好茶祖先們找到這塊美麗的土地,因此又稱為「雲豹的故鄉」。日治時期與平地接觸不多,是一個自給自足的部落社會,民國40、50年最盛時期人口約800~900人,約400多戶。因人口外移,1978年政府將部落遷至新好茶,之後又因風災關係遷至禮納里,但舊好茶依然存在,至今仍保有幾棟完整的石板屋。
舊好茶部落,原想利用228連假探訪,但因228連假造訪人數過盛,石板屋住宿有問題,只能將行程延後到3/11-12日。這次成員都是自行開車共乘前往,3/11日大夥約定中午12時在夏瑪旅客中心集合,利用早上時間,走訪屏東市「勝利星村-創意生活園區」。
「勝利星村」 原是日軍飛行官舍,戰後國同接收為國軍眷村,年代橫跨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的建築,讓屏東市充滿濃厚的眷村文化。歷經時代變遷,舊眷村活化再利用,將空置眷村進行修復,為歷史建築,並命名為「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」。
園區約11公頃,保留官舍高達90%以上,是全台少見街廊保存良好的眷村。具有特色的創意聚落、棋盤格式規劃的街區、充滿眷村故事的創意園區,就跟著牛的腳步,一起來感受這眷村風情。
10時離開勝利星村往霧台鄉夏瑪遊客中心,約11時來到「好茶-古茶柏安部落」,等另外兩部車。12點後隊員到齊,嚮導騎著摩托車,領著我們一同進入原住民文化園區。
目前舊好茶部落沒有對外開放,想要探訪舊好茶部落有幾條路線,但無論是走那一條路線,前往都必須有魯凱族人或認識舊好茶部落的居民帶領。現在想拜訪舊好茶部落較方便的路線是由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進入,但若沒有當地原住民帶領,則是無法放行。
此次探訪舊好茶部落,我們請了魯凱族嚮導,由他們帶領順利通過文化園區(不需購票,但需登記車號)。順著園區道路前行,車行一段產業道路後下溪底,轉成溪床路,車輛需高底盤,溪床石頭路落差不大,路況還算可以, 約30分即能看見被砂石淹埋的「新」好茶教堂。
沿著蜿蜒溪床慢慢開,這溪床路應該只有枯水期才能將車開進來。一路塵土飛揚來到南隘寮溪北側溪路盡頭,舊好茶登山口,停好車,整裝後13︰20起登。
雖說是3月份,生活在北部的我們,還是無法適應南部高溫的氣候,從溪床緩緩爬升,仍感受其悶熱。
石壁休息處。
田地廢工寮遺址。
好茶村李瑞珍的石板工寮,完整工寮,聽嚮導說石板屋主人常回舊好茶,有利用維護良好。
離開工寮約10分鐘路程來到瀑布水潭,潭內有許多馬口魚。
通過瀑布後既進入岩壁陡升路,貼壁爬升,有架繩索防謢,安全通過。
山壁路,俯瞰李瑞珍石屋工寮。
山壁水源,有個不銹鋼杯,渴了掬一杯。
石板岩採集區。
望看對面山壁三層瀑布,目前是枯水期,若是豐水期,一洩而下的流水量,氣勢更為壯觀。
綠意成陰,咖啡樹步道。
過溪後拉繩上升,嚮導說,部落快了!
部落大門,紅櫸木大平台,進入部落前的祈禱,祈求祖靈保佑此行平安。
舊好茶又稱好茶舊社,位於屏東縣霧台鄉的南隘寮溪北側,約在海拔950~1050公尺之間,以石板屋建築聚落著名。1991年登錄為國定古蹟,2016年世界建築文物守護計劃,將屏東魯凱族古茶布安部落,好茶舊社石板屋列入世界文化資產。(↓圖片轉自網路)
走進部落第一間石板屋,屋前有代表貴族,頭目家族才有的大石板,目前是一位邱居士居住。
今天進住小獵人家~上原巷45號,石板屋內、外展示男主人的戰利品,女主人的精心巧思佈置。
小獵人,魯凱族名為「希吉盎 (Shikieyan) 」,漢名為「杜義雄」,自民國81年起便長住在舊好茶,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。需要處理事情時才會下山,事情辦妥後又回到山上,回到屬於他心靈的家~舊好茶。
小獵人的另一伴~官姐,官姐是新竹竹東客家人,官姐說海陸,我說四縣,能用客語交談,倍感親切。舊好茶無電力供應,但電信網路可通,方便對外連絡。官姐說還好有人提供一台太陽能集電版及簡易冰箱,生活上方便不少。
官姐與我們訴說著許多部落的事情及小獵人的事跡,也提到小獵人已是老人了,為何還自稱是小獵人?因為小獵人的“小”字是指渺小微不足道的意思,與老獵人相較之下,小獵人永遠都還是小獵人。
石板屋白天會吸收太陽能,夜晚有保溫作用,背山面溪,夏天通風,冬天可阻擋寒風,是一棟會呼吸的房子。
3/12日早上,官姐拿出二本相簿,相簿內記錄著小獵人狩獵、扛木樑、石板、蓋石板屋的種種珍貴照片。
位在舊好茶,可以清楚看見尖峭的北大武山。
有故事的裁縫車…
來到舊好茶最佳的展望地,嚮導說以前部落沒有手機訊號,只有這個點才能收到訊號,因而這裡成了部落的網咖點。旁邊有個祭壇,早期魯凱族人抓到敵人,會將砍下的頭顱放置於祭壇,藉以威嚇敵人,不敢輕易來犯。祭壇上的人形石板,缺頭,意旨敵人的頭已被砍下丟棄置於他處。
這個展望點可以眺望對面的夏瑪部落。
以前進入部落只有這條路,是部落的正門,但因多處臨崖段崩塌,現在進出部落改為後門的紅櫸木。
走進舊好茶部落,隨處都可以看見類似向日葵的外來種植物~王爺葵。王爺葵的生長力特強,根莖蔓延生長,破壞石板屋的結構,已造成極大的困擾。
原是天主教堂,因山壁樹根擠壓石板屋,造成石板崩解。
長老教會。
野生咖啡樹,官姐說部落的咖啡樹都是鳥幫忙種的…。
爬上長石階,一棟廢棄派出所,門庭二側有簍空飛鴿圖案磚牆,頗具代表性的建築物。
舊好茶國小大門。
斷垣殘壁的教室,只剩毀壞斑駁的黑板牆。
學校司令台~阿國校長!
學校後方山徑探大石紀念碑及水源太陽池。紀念碑旁有條山徑是好茶古道入口,可通往阿禮。
二米高大石紀念碑上原刻有「南幡重助」字樣。日本政府從大正9年(1920年)開始在好茶部落設立駐在所,日本人-南幡重助於昭和九年(1934年)擔任好茶駐在所巡查部長,兼蕃童教育所教師。任內教導族人耕作、改善部落衛生,推動外葬及搬遷都古魯…。他的努力得到族人的認同,但無法得到上司的肯定,在族人與上頭交辦事項有了差距,在內心煎熬下選擇自殺結束生命。
學校後方翻越一個小鞍部既是舊好茶部落的水源地,水源來自井步山,海拔約1000公尺,瀑布深潭,水質清澈甘甜,可清楚看見馬口魚及蝦子自在悠遊。
水源地不僅是飲用水源,好茶族人對旅如何使用溪水也有嚴格規定,以生活上之潔淨和汙穢為順序,分別在溪流的上、下游段進行。依照溪流水源上下游順序分別為︰飲用水、洗澡、洗衣、女性生理期清洗處、洗獵物處、浸泡人頭處。另使用時間男、女區隔。
太陽池後方毀壞吊橋。
因預定中午後離開部落,看完太陽池後返回小獵人家。
午餐後與小獵人、官姐合照,希望有機會再訪時,他們還能記得我們。
離開前再探雲豹石,雲豹石位在部落最高處,路徑從小獵人石板屋後方,石頭周邊長有咖啡樹。
雲豹石前方崖邊長了幾棵粗壯的仙人掌,旱季仙人掌掌葉呈乾枯狀態。
11︰48 離開舊好茶。舊好茶石板屋巡禮體驗,舊好茶部落是目前看過數量最多、最壯觀的石板屋群,堪稱台灣的馬丘比丘。
石板採岩區
俯瞰南隘寮溪。
李瑞珍石板屋工寮。
13︰40 回到溪床停車處,結束舊好茶探索之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