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/13日溪畔營地→杜鉾山→托博闊社→杜鉾山→魯比駐在所→敕使橋→溪畔營地【宿】
長久的山旅生活,常有紮營在溪邊的經驗,也習慣汩汩溪流聲,在寂靜夜裡聽來倒有份安全感。今天行程要從溪底1,290公尺陡升到杜鉾山2,103公尺,轉下托博闊社1,662公尺,再爬回杜鉾山後陡下溪底營地。
05︰11 離開營地過溪,溪水較深處及膝,涉水過對岸換回雨鞋,再往下游走約70公尺,上切處有紅色扁帶可輔助攀升。05︰44接上古道。
05︰58 古道岔路,左為古道腰繞路;右為稜線路,取左腰繞路。
古道駁砍台階,似浮築橋。
06︰18 日軍警戒哨遺址。
日軍警戒哨遺址下方浮築橋。浮築橋是日本建築古道上常見的闢路工法,當道路通過低漥地形時,以土壘或疊石的方式築堤,提高地基,以保持道路高度,減少高低起伏的落差。記錄上這段浮築橋長約有8.8公尺,寬有1公尺,高70公分。
離開警戒哨遺址,繼續爬升路。
循著太魯閣登山隊路條,前進方向更加明確。
08︰29 駁坎家屋。
杜鉾山前30公尺的芒草陣。
08︰46 杜鉾山(托博闊山)標高2103公尺,三等三角點,編號6357。休息午餐。阿國妝扮三角點。
剛彩妝好的基石,當然要記錄一下,紅的基石就是美,謝謝阿國,讓基石更有生氣!
杜鉾山位於合歡越嶺道托博闊支線上的一座山頭,越嶺古道早已支離破碎,現今會到訪的山友少之又少。山頂有塊地標石,此景讓我連想到針山前的富士岳山,其山頂也有塊地標石。
09︰39 離開杜鉾山,轉往托博闊社。林間透看奇萊北峰。
往托博闊社依是陡下路。進入芒草區,為不想鑽芒草,選擇走樹林邊緣,但路還是不好走,芒草、刺虅、咬人貓夾道,男生們輪番上陣劈莖斬棘,砍出一條不夾道的芒草路。
幽靜山林,綠石覆地,林相優美,走入這片山林有種夢幻感。
10︰55 駁坎區,休息。左側溪溝有水源,轉探溪溝路,發現溪溝植被少,好走多了!
11︰12 山溝活水源,阿國又可以暢飲一番。
進入開闊平坦地,我們應該進入托博闊社的核心範圍,同時也進入咬人貓植被的勢力範圍。
二棵參天樹…有形、筆直皆成材。
托博闊 V 字樹。
11︰24 踏進托博闊神殿~仰望參天的紅檜杉林,令人嘆為觀止,10幾棵粗壯杉木,依樹身推算,應該是日本人駐守時所植種。
檜木樹下近代遺留物。
走在高大樹蔭下,讓人有種忘卻凡塵的空靈之境!
托博闊社遺址設有警官駐在所,現今只能看見埋入荒蕪蔓草的駁坎石牆。
酒瓶、青石、駁坎牆…!
托博闊社是部分賽德克托魯閣群約17世紀,自中央山脈西麓遷來立霧溪流域時最早定居之地,太魯閣語意指「初到之地」,位於杜鉾山南稜上,標高1680公尺。其位置向陽而多日照,地勢平闊,且其北側多巨大紅檜。1913年(大正2年),日本探險隊調查托博闊社有25戶,整托博闊溪沿岸部落總戶的8分之1。 ↓托博闊社全景(照片取自花蓮文化記錄庫)
↓ 托博闊舊址示意圖(網路轉載)。
11︰58 離開托博闊神殿前再環顧這片紅檜林,或許、也許…還會再來嗎?
V~探訪托博闊社達陣!
回程抓住方向,勇闖芒草、刺藤陣。高密芒草已覆蓋路底,刺藤夾道處處勾人,徐哥、阿國、建宏輪番上陣,砍荊斬草,殺出一條路。
從杜鉾山到托博闊路徑沒有路條,沿途重要轉折點阿國綁了紅色塑膠繩,陡升看見稜線及塑膠繩,離杜鉾山三角點不遠了!
13︰37 杜鉾山山頂,休息。
13︰54 離開杜鉾山。
14︰56 卡里卡里樹~牛餓了!
15︰11 稜線碉堡。
15︰11回到日軍警戒哨遺址。
15︰42 循稜回到古道岔路,順著古道走往魯比駐在所。
16︰05 魯比駐在所。
魯比駐在所位在魯比合流點寬闊河階平台上,有高大完整的長方形外圍石牆,目估長寬約40×30公尺,高約1.8公尺,牆內外都有多處倒塌的屋舍殘跡。
高大駁坎牆內有一間完整木屋,這是祖居的太魯閣族人在日本人撤離後返回駐在所,收集堪用建材重建的木屋,民國36至70年間重新生活居住在這裡。
舊木屋~覆長草的屋頂,斑駁木板房,屋內僅存物件…訴說著曾經在地生活的點滴,不經讓人泛起思古之心!
續探敕使橋。
古道俯瞰立霧溪。
16︰25 敕使橋,位於塔次基里溪(現今立霧溪)與支流托博闊溪的魯比合流點,離魯比駐在所約百公尺。敕使橋原是木橋,在太魯閣戰爭中,原住民抗軍將合流點的藤索吊橋砍斷,阻止日軍快速前進。日軍在其地架起木橋,後來改建為鐵線橋,名「敕使橋」,長約200公尺,現今只剩吊橋頭及二根鐵線柱,橋桁上的“敕使橋”字跡已蝕化糢糊。橋附件有壘石駁坎,似守橋的警哨站。
在太魯閣戰爭中,原住民抗軍把合流點的藤索吊橋砍斷,阻止日軍快速前進,但是日軍在其地架起木橋,後來改建為鐵線橋,名為「勅使橋」。
16︰43 探敕使橋後回到魯比駐在所,繞駁坎外回溪底。
駐在所基本遺留物…酒瓶。
稜線下切溪底拉繩段。
16︰50 溪底,回望陡下山徑路。
16︰52 過溪回到營地,結束今日陡升陡降的杜鉾山、托博闊社M字形行程。
↓今日行程~時間約11時43分;距離約8公里。